佳句摘錄-小標
- 填滿孩子帳戶,犧牲了獨立之路。
- 代代不斷重演的家庭經濟角力之路。
- 成長歷程塑造金錢觀。
- 在女性特質與金錢之間搏鬥。
- 有時候,另一半需要「被需要」。
- 倒下去或站起來,是選擇,不是命運。
- 用尊重,而不是用錢,建立平等關係。
- 理財沒有密碼,克服心理障礙就是了。
- 馬克吐溫說:快樂是珍惜你擁有的,而不是你渴望的。
- 女人從出生到十八歲,需要好父母。
從十八到三十五,需要好容顏。
從三十五到五十五,需要好個性。
五十五歲以後,就需要可靠的鈔票。
我,當然要存錢。 --- 蘇菲‧塔克 ( Sophie Tucker )
- 不管身價多少,女人莫不深刻意識到一件事:自己的幸福感,跟銀行存摺餘額有密切的關係。
- 許多人談到金錢,往往前後矛盾、含糊其詞,拐彎抹角得教人生氣。我們不會詢問別人的收入,卻妄加揣測彼此相對的所得水準,藉此標定我們的社會地位;我們製造「需求」以掩飾欲望;我們從不透露自己的所得或銀行存款;明知不應該,我們卻依舊不顧一切的亂花錢;我們把爭取加薪視為畏途,覺得討價還價是件丟臉的事;我們跟丈夫、情人或朋友報告我們在子虛烏有的折扣期間買的東西,讓他們嘖嘖稱奇;我們照例低報商品價格,即便是小小一支口紅,以免顯得缺乏責任感。
- 男人 ( 錢 = 權 ) ;女人 ( 錢 = 情 )
我們對男孩子的經濟期望太高,對女孩子則太低。
男人從小被灌輸,要把世界看作是階級化且競爭的,有人爬上去就有人跌下來;有贏家就有輸家。女人,則把世界看成合作且民主的,凡事分享。此外,她們得到允許 --- 甚至受到鼓勵 --- 可以匱乏而脆弱,男人可就不允許有這樣的表現了。
- 社會存在著一種等式:金錢 = 幸福,幸福 = 安全感,安全感 = 成功,而成功 = 幸福。
自由、獨立,美國文化最主要的正面價值,幾乎都跟金錢掛鉤。在許多人眼中,錢,是取得那些價值的機制。
- 為了有受到「保障」的感覺,所以我們消費,然而在花錢的過程中,我們正一點一滴侵蝕自己腳底下的地基。我們希望賺「足夠」的錢來過我們渴望的生活,但是每次一接近「足夠」,又有幾件待添購的物品將「足夠」從我們身邊推開。
- 懷疑老公的理財眼光,確實是讓婚姻慢慢窒息的原因之一。他認為我對他的判斷能力及賺錢養家的能力毫無信心。金錢,成了我表達懷疑的媒介---對我自己也對他。
- 有時候在婚姻關係中,把注意力放在財務問題上,比對付潛藏的情感差異或欲望來得簡單一些。比起在較大的問題上起爭執,例如缺乏信任、更親密的欲望,拿另一半的花錢習慣吹毛求疵的確比較不具威脅性。
- 導致爭吵甚至離婚的,並非金錢本身。金錢與權力和自尊密切相關,有沒有分享財富,意味著你愛不愛我。人們心中很難區分其中的不同。顯然,金錢是配偶傳達彼此感受的溝通工具,代表你是否尊重對方,是否尊重自己,以及你在婚姻之中或之外是否握有權力。
- 有時候,不論你自己一個人過得多少總會擔心不能永遠靠自己撐下去。少了別人的照顧,不管那人是父母、上司,或是你也許不該嫁的丈夫,你會脆弱得被孤苦無依的命運擊潰。我們問題是,我們願意犧牲什麼來滿足那份憧憬?它對我們而言有多大的價值?
- 錢,很容易被忽略,直到你無法忽略它。我們幻想會有人來拯救我們,錢令人感到如此沉重、如此困惑,許多女人似乎沒有力氣、時間、技巧或興趣理會它。這就是「白馬王子症候群」至今猶存的原因。
- 我們的生活非常忙碌,日子有如白駒過隙,要建立能明辨善惡輕重的內在自覺,需要深沉的內省,得花許多工夫。
你認為生命中重要的是什麼?你希望達成什麼目標?你希望留給子女什麼樣的價值觀?許多人若不是沒有反省,就是不知如何反省,於是他們用錢做為替代的衡量標準。
如果我買得起好車、住得起好地段,我就成功了。嗯,也許如此,也許不是,我們讓錢成了替代準繩,因為它觸摸得到,而且簡單好用。
- 想要同時在工作上屹立山頭兼做好爸爸,也許是不可能辦到的。所以最後也許得做個抉擇,決定爬到三分之二的山腰上,心滿意足地待在那兒。
- 當時間變得比金錢、成就或自負更珍貴時,我們會做出不一樣的抉擇。那種「總會有人養我」的幻想,如今漸漸成為泡影,先是金龜婿,然後是工作。然而,取而代之的,是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東西 --- 不是錢,而是更深沉的價值感與安全感,一股自我肯定感正在萌芽,跟我嫁給了誰、在哪兒工作或每天做些什麼完全無關。
- 二十五年前,我的志向是獨立、財富、成功以及理想婚姻;它們是我人生羅盤上的東西南北方,輪流替我導航,我有幸領略這其中的每一種滋味。然而如今回首前塵,讓我驚訝的是,自己對其他寶藏竟如此漫不經心 --- 例如誠信和意義。或許成熟的人才懂得體會,也或許,它們就在青春的地平線之外靜靜等待。
這本書不容易寫心得,因為內容比較隨性,作者自述失婚後驚歎自己將財務大權交給先生,而忽略自我的回憶錄。初閱時以為會提及她如何運用理財步驟讓自己站起來,細讀後才知道它反倒是一本女性自我剖析心理層面的書,字字句句的自白也無聲無息地觸動了我的心。
白馬王子情結
電影麻雀變鳳凰,是典型的女生等待白馬王子拯救、提供物質生活的範例。承認自己也有白馬王子情結,小康的家境背景讓我不需為經濟問題苦惱,父母是我的安全感來源。但當自己真想獨立成家時,卻怎麼也不敢挺起胸膛相信自己有打理金錢的能力,所以潛意識會希望有個幫我打點好經濟生活的人,賺的錢交給他可以幫我配置安排。我寧願接受指令而不想動腦發號施令。這是一部份潛意識的我;另個我是好強的,希望自己有能力在工作上力求表現,要我賺錢養先生也沒問題。這還真是矛盾。尤其當工作遇到低潮時,我又會退縮到希望趕快結婚找個養我的先生。可惜,或者該說可喜,老天爺要考驗我,讓我遇到一個個談到結婚就打退堂鼓、講到理財比我更想打哈欠的人。這樣的機緣,讓我被這本書吸引。
Need vs Want
書裡說的好,我們要釐清「想要」與「需要」的差別。現在的行銷靠不斷宣傳高價值的物質享受來刺激我們的消費。明明在家開伙的機會很少,卻想買個雙層烤箱邊烤小餅乾邊作比薩?!?!而信用卡的先享受後付款,造成了更多透支的情況。
我物欲不高,雖然很少掉入行銷手法的陷阱,但發現還是容易花錢在實用性不高的小東西上,造成房間快滿出來。想想這是另一種迷思吧,覺得『反正花一點小錢罪惡感比較小」、「女生要對自己好一點」、「小東西比較好收藏」。如果那是自己衷心喜愛的就算了,但更多時候發現狹窄的空間並沒有辦法展示什麼,到頭來只好隨意堆在一旁。所謂的滿足與快樂,或許只有結帳、取得物品擁有權的瞬間吧?
佔有欲的轉移
戀舊的我也愛把東西保藏卻不理會,在米蟲的日子裡我狠下心把數十年的東西打理清除或送去跳蚤本鋪。還記得裡面有個小學用的星象盤,搞不懂自己還留著的目的是什麼,但看著它在跳蚤市場裡找到新主人,那個當下才感受到真正的快樂,我保有過去的回憶,而它即將在另一個小孩的生命中延續,陪伴他創造新的記憶。這才是一件物品所賦與我們最重要的意義,不是嗎?
與彼此的前途結婚
有時看著另一半花錢的方式,真會為他捏把冷汗。那種不安如書裡所言,不是因為錢,而是擔心對方對彼此的未來是否有責任感,而這會影響我的安全感 。其它男性友人告訴我,既然他花的是自己賺的錢,自己有辦法付得出來就好了,不用這麼大驚小怪。想想我可能真把金錢跟愛情綁太緊了,如果兩者分開來,事情是否就容易多了呢?就像現在很多夫妻採用共同帳戶支付開銷一般,我還是能保有自己的資產,只要雙方達成協議,且確定彼此對於購買的價值觀是類似的,其實還是可以在一份關係中保有個人的自主性。
你不理財、財不理你
貧賤夫妻百事哀的主因不是錢,只是錢加速顯露了彼此的差異。錢代表著地位、權力 --- 以這個社會的觀點而言。所以雙方還是趁早開誠佈公地討論這個話題,就把它當成跟健康、學問、飲食一樣地自然。畢竟,沒有人天生就會釣魚、打球的,理財也是。
半山腰的風景
書裡提到面對家庭與事業時的選擇。這的確是要隨著資歷的爬升才能有的感覺。現在的自己選擇了80分的工作,薪水跟責任都比過去少,卻比較能專心在自己的本業上,忘卻那些人事紛爭。雖然,我依舊不知這樣的選擇是否正確?我是否只是逃避?潛藏?蹲著期待未來跳更高?或是我會習慣於這樣的選擇?暫時不想....that's not my first priority now...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