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8-10

故宮展 - 趣味養生與偽好物 - 故宮 - 20180810

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
看得出左右差別在哪嗎?

前言

到故宮只看一個特展就閃人未免可惜,一定要備妥身分證好好進正館享受國人優待的免費入場啊!

今天看的是古人的趣味養生跟偽好物。

故宮官網:
杏林春暖-養生醫療趣味書畫
偽好物—十六至十八世紀「蘇州片」及其影響

杏林春暖-養生醫療趣味書畫

杏林春暖-養生醫療趣味書畫。名字太長,我只看到「養生」跟「趣味」就鎖定他了。正品不多,只有10件,但仔細端詳卻能發現許多有趣的地方。下面列幾個讓我覺得有意思的。

桑寄生傳

第一篇看到的長卷軸,擁有正本跟註解。一開始看不出所以然,但仔細拜讀才發現原來這篇文章是使用各種中藥材的名字組合成的,而且故事也蠻有現代八卦味道的。

意思就是桑寄生這個人因為立下戰功,封官爵祿後買了美人納妾,但因縱欲過度身體變虛,皇上只好強迫兩人分開。但雙方離情依依無法被拆散。復合後男主角健康還是每況愈下,皇上雖嘆息著,還是賞賜補品給他養病到終了。

原文在此,由內容可看出作者對中藥名以及中文的造詣,也頗具現代記者的小道消息功力。

桑寄生傳全文

黃庭經

這個由童子、青蛙、月亮組成的看板讓人印象深刻,但看展品本身卻無法有所關聯。

依稀好像在哪邊聽過「蛤蟆經」這個詞兒,索性靠 google 大師當場肉搜,還真的找出看板上的文物名稱。
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
原來叫做黃帝蝦蟆經,是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,告訴你「不要」針哪些穴位,免得跟人體氣血運作犯沖。

原文摘錄可參考這邊 黄帝蝦蟇经

哈哈,好險有搞清楚它的意義,否則我會誤以為那些穴位都是要下針的地方,這樣應該就「藥到命除」了吧

嵇康養生論

很認真地看了長長的書卷,這才發現很有趣啊,一篇文章同時有二種字型並排。
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
腦子也同時解譯文言文,印象最深的佳句特摘錄
愛憎不棲於情,憂喜不留於意
上藥養命,中藥養性
這句原來出處的全文是
《神農本草經》: 「上藥,主養命以應天」; 「中藥,主養性以應人」; 「下藥,主治病以應地」
也轉貼一下網友的詮釋 如何理解“上药养命,中药养性,下药治病”这句话?
命,天命,天赋与你的,却可变。性,人性,非魔性,用之以调。病,缘自地浊,附之于魔性。

偽好物

偽好物是什麼呢?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頂級A貨。你看頂級到連故宮都特別為它設一個展,就知道仿的多麼唯妙唯肖了。

為什麼會允許偽畫出現?這也是人性使然。當社會流行要掛個名家字畫附庸風雅,彰顯身價,買不起名畫 or 求不到大師作品的人,自然就會另覓出路。因此專門的偽畫作坊便產生了。

整場看下來,除非本來就知道正版是什麼樣子,否則很多偽畫的品質也很優良,甚至會自行改良。

這邊列幾個好玩的,我把它當成『大家來找碴』來看看找不找得出兩邊有哪些不同之處
文史不分家,也從賞畫中學到一個小故事

Mr. 子虛 vs Mr. 烏有 ?!?!


『什麼?子虛跟烏有是兩個人?』初見到這幅圖的解釋時我愣住了
〈上林圖〉可分為七個段落。卷首先由「子虛」、「烏有」和「亡是」三人的高談闊論開場。
拜見了 Google 大師後才知道故事的由來,頗有鄉民常說的『我昨天夢到…』的意味在。

詳細的故事在此 成語典故:子虛烏有,我也是看了兩三遍才充份理解。看來現在的我若是去考中文閱讀測驗應該頗岌岌可危。

故事1

簡單來說,就是大頭很欣賞一篇文章,小嘍囉跟大頭說,作者是他的朋友A君,大頭連忙找A來確認。A知道大頭著迷於享樂,因此掰了一篇故事來規勸大頭要節儉。

子虛跟烏有就是故事裡的人物。而這幅畫就是故事裡的劇情。

故事2

故事大意是,子虛出國玩,對方大頭高規格招待他玩。回國後子虛跟烏友炫耀那個國家很有錢,烏友不甘心自己的國家被比下來,兩人就開始爭執。無是公在一旁聽到了,也加進來湊熱鬧。他說:『你們兩位講的都不夠看,真正有錢的是周天子』。接著把周天子出遊的奢華過程講述了一次。

這幅畫描繪的正是周天子的打獵排場。算是故事裡的故事,古人也真夠迂迴。周天子打獵的排場非常長,畫卷沒法一次全攤開,故宮只展出部份,因此我就補捉三塊場景,看看不同作品/偽畫的差異在哪。

大家來找碴

看得出這些畫作區塊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嗎?
旗正飄飄
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
打獵中
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
人家是抬轎,他是抬鐘
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

心得

每次都是拜特展之賜『順便』來看正館的展。這些展似乎宣傳得比較少,但其實都蠻有趣的。只是也看得出各個展分配到的資源不盡相同,像偽好物還有出自己的 App,展內裝潢也比較具設計感,相形之下趣味養生展就比較簡樸些。

也算是拜科技之賜,每一幅作品背後都有很多故事 (聽故事是我的重點啊!),當現場的紙本導覽解說沒辦法滿足都可以隨時上網查,在那個當下瞬間覺得自己跟古人其實也沒那麼遙遠,好的作品確實是可以縱貫古今啊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