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覺得建築物的可看性除了結構本身之外,還有背後的故事。所以這篇想聊的就是全團此行最主要的目標---泰姬瑪哈陵,還有具相關性的紅堡。先來看一下相對位置。A是泰姬瑪哈陵,綠箭頭是紅堡。
導遊在車上時問我們,知不知道泰姬瑪哈陵的地基是用什麼做的?大夥猜了老半天,他都搖搖頭。最後他說了一個讓大家心服口服的答案:泰姬瑪哈陵用愛情當地基,才能經歷三百多年還屹立不搖。
先來一張泰姬瑪哈陵的照片,因為 Ds 已經給過正常版了,所以我就來張倒影以表現她真的很正,連反過來都是一張正常的照片 : P
我原本以為泰姬瑪哈陵是為了紀念一位叫泰姬瑪哈的皇后,聽導遊說才知道當時的國王太愛這位皇后了,不願意把她的長眠之地弄成像墳墓一樣。泰姬的意思是「王冠」,瑪哈是「宮殿」的意思,所以合起來代表這裡是皇后居住的宮殿。
整個建築最讓人驚豔的應該是它的對稱性。除了建築物本體之外,對回教徒來講,因為聖地在西方,所以陵寢的西方一定要有清真寺好讓他們膜拜。國王為了達到對稱的效果,所以除了西邊有清真寺外,東邊也有一座。
以下是清真寺內部的紋飾
而印度也是個會發生地震的地區,國王當初為了避震,特別選擇將陵寢蓋在河的旁邊,在地基底下挖了井,利用井跟河水的作用做為建築物遇到地震時的緩衝。(這個我還蠻好奇的...不過google上找到的資料有限,可能要等Discovery出來吧)
而建築物旁邊的四個塔,也特別計算過,不是正的,傾斜了某個角度以確保當塔倒下時不會壓到本體。
導遊說,整個泰姬瑪哈陵惟一沒有對稱的,就是室內的棺木了。
話說國王大興土木建泰姬陵,搞得他的兒子看不下去而竄位,將老爸關到河對岸的紅堡。癡心的人兒鎮日遠眺著愛妻的陵寢以解思念之愁,到了老年時眼力已經不好了,只好藉著屋內寶石的反射看泰姬陵。死後他的棺木和愛妻擺在一起,但因為是上 patch,所以沒有和整體的建築物一致...:P
在參訪紅堡前的另個建築是希金達拉。(天呀..這名字真難記...感謝Ds校稿避免我誤植)
比起泰姬陵整個純白大理石的聖潔感,希金達拉用另一種色調呈現了堡壘的霸氣。到訪印度第五天,難得遇上了下雨,洗過的天空顯得格外的清新,也遇上了一群前來校外教學的學生。
我愛希金達拉的裝飾花紋,以下面這個大門上的紋飾為例,中央白色的地方是可蘭經文,旁邊的紅底白花也是有玄機的喔~越上面的花紋就視覺上而言會變得比較小,所以導遊說越上面的花會排得越大朵,以便和近距離時的花朵大小一致。嘖嘖~這點真是太貼心了呀!
整個建築物的紋飾除了花朵與經文外,就屬幾何圖案的拼貼了。紅色的頁岩,配上黑白相間的大理石,再佐以簡單重覆的圖案,呈現出非常大方高雅的格調。
在這邊要特別說一下印度的大理石。世界上知名的大理石產地是義大利、花蓮、還有印度。但只有印度的大理石是不會滲色的,所以即使希金達拉已經有數百多年的歷史,只要讓雨洗刷一番,還是能輕輕鬆鬆回復原有的亮麗。
接下來就真的要進入紅堡了。下面則是紅堡內部的樑柱雕刻。和中國雕樑畫棟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完全都是石雕建築。算起來這也是印度古蹟的幸運之處,正因為是石頭建築,不至於在英軍入侵時被無情火毀滅。比起八國聯軍時的圓明園,印度人所能留下的古蹟建築算是完整許多了
接下來以真人示範國王晚年被抓到紅堡時,遠眺泰姬陵的悵惘 (看得出來真的很遠吧....)
當然現代人也有其它表現愛意的方法。在紅堡內瞥見的一小角,這跟咱們公車上的塗鴨是類似的 : P
看看其它的行程
北印度-蓮花廟-印度廟-貝拉廟
北印度-錫克教-曼達瓦-Japur
北印度-鏡宮-琥珀堡-甘地的最後一段路
北印度-覓食
北印度-動物們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